绍元六年,四月廿九,摄政王率十万大军大败鞑靼于瀍河。五月初一,小王子颇吉亲自上阵。
五月十一,摄政王收复罗城,剿杀数千俘虏,斩鞑靼左将军首级,悬与罗城城墙之上。
五月十七,摄政王大退鞑靼五十里,两军以燊水为界,战况相持。
大盛的官员们一个个的表面上都在夸赞摄政王神勇无双、谋略过人,皆是感情真挚,声情并茂,说的跟真的似的,好像当初暗讽赵显揽权不放的人不是他们一般。
不过,他们心中怎样想的没人知道便是了。
这日在朝堂上,又有一个三品的官进言说要对摄政王表功,好叫他在沙场上越战越勇。这人名王虞,是个心直口快的,如今已经年逾五十,若要往上爬却是有些艰难了,因为这人他不懂看脸色。
王虞刚谏完,就发现大殿骤然一冷。他悄悄掀起眼帘,发现好几个同僚在用看好戏的眼神看着他,还有几个平时要好的,正满脸担忧的望着他,其他人都是神色淡淡,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。
王虞不由后背一紧,恍惚间已经出了好些冷汗,这才后知后觉的发觉他说错了话。
小皇帝如今身子还算康健,比从前不知道好了多少,皇位看起来也还算稳妥,约莫着是要掌权的样子。而且如今摄政王大事小事都在放权,一步步的都让小皇帝去做,不得不教好些人去猜测:莫不是摄政王真的打算让位?
也不是不可能,因为摄政王好像没有上位的心。
这不是凭空说的,这是他们做官几十年的经验才摸索出来的!按照摄政王的才能和手段,他若是想坐那个位置,没有谁能阻拦的了,即使名不正言不顺,也不会有任何的置喙。可是他偏偏没有坐,而是退而求其次,选了个能把持朝政的位置,还每日宵衣旰食,比任何人都要兢兢业业,对大盛着实做了不少事,论起来真与帝王无异了。
如今摄政王征战在外,听起来是要大捷,可是小皇帝却不太愿意他回来的样子,王虞的身体晃了晃,他瞬间明白了,小皇帝当真是不想摄政王回来了,所以,哪里是要他去打仗个,明明是送他上路!
想到这里,王虞悄悄抬头看了一眼那被帝王旒冕遮住神情的小皇帝,却只能看清他微微翘起的嘴角,明明与寻常少年的微笑如出一辙,却叫王虞寒毛倒立。
小皇帝莫非真存了这心思?且不说小皇帝尚且年幼,朝中好些事务还没有正式的接手,就是论手段,他也是比不过摄政王的!再者说,摄政王那是何人?那是经历了四朝皇帝却仍屹立不倒的人物,这其中经历是叫人想都不敢想的,而他如今也不过二十六七岁,小皇帝当真能制的住他?
王虞有些不大相信。再想想摄政王这些年为大盛做的这些事,王虞只觉得有些可惜了。
这时,盛揽琛才发了话,他似乎还笑着,心情很好的样子,但声音微微带着些冷凝:“王通政使如此关心我大盛,心系边关安危,朕着实欣慰,王通政使的一片忠心不可忽视,朕这里恰有一份差事,与西北战事有关,不知通政使可愿意接下?”
王虞只觉得后背一阵阵的凉意,他心里猜测着小皇帝是何意思,莫不是要夺了他的官位,打发他去西北做小卒?却半分不敢犹豫,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了:“臣自是愿意至极,能为大盛的安宁出力,是臣的荣幸!”
盛揽琛听了抚掌大笑:“好!王通政使既然如此忠心,那此次护送粮草的事就交给王大人了,朕正愁找不到人呢!这粮草一事事关三军,若是有半分差错可就对我大盛是大大的不利。对了,你放心,你的职务我会找人暂代的,你不必担心。”
此话一出,大殿上又是一片寂静,过了片刻,才听到有人在窃窃私语。王虞不用听也知道他们是在笑话自己,或者说是怜悯自己,因为一句话,就从一个三品大官,变成了一个护送粮草的。
小皇帝虽然没有明说要夺了他的职位,却叫人暂代了,不过就是不明显的剥夺罢了。
王虞在心里叹息了下,立刻跪下领命。
其实,护送粮草也挺重要的,若是护送的及时,能让大捷的把握增加两成......王虞在心中这样安慰自己。
下了朝,盛揽琛让身边的小太监去翰林院寻杨祁。杨祁是探花,是直接入了翰林院的。他还有一个身份,就是皇上的伴读!
杨祁到的时候,盛揽琛正对着舆图思索,见他来了,方才展眉一笑:“明山兄!”
虽然这些日子以来传回的都是好消息,但许泠总是有些心神不宁,总觉得要发生什么似的。
但一切看起来都那样正常,无论是京城还是西北,都没有半点不同。
对许泠来说,唯一的不同就是她的弟弟要入京了,约莫这两日就到了。顾氏从半月前就开始每日写信给许湛,还非要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找快马送信过来不可,好叫顾氏知道他到了哪里。
许湛不是独自过来的,许老太爷对许湛入京不放心,打听了许久知道了老友的孙子也要进京,两位老人一合计,干脆就叫两个孩子一起了,也好有个照应。许老太爷光是镖师就请了两队,护卫也让许湛带了不少,再加上老友让孙子带的,这一路过来,最是安全不过,光是人数就吓得那些小偷小盗不敢下手,也有些有胆色的瞄上过,知道只是两个入京进学的小少年之后,俱没了什么心思。
毕竟谁家孩子出门会让他带许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