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不管怎么说,总投资估计赶不上国民党在江西、福建修筑的大量碉堡群,因为长度和总数都大大超过了这几条国防线。国民党在第一次围剿失败之后,由何应钦代替原来的鲁涤平(江西省主席)来主持对红军的围剿。鲁涤平是第一个采用“建碉守卡”的办法来对付红军的将领,他手下有一个师长叫金汉鼎提出了这个建议。这个建议说穿了就是一是兵力不足,二是以防守代替进攻,这样层层封锁压缩苏区面积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以守代攻。
但江结時对这种战术呲之以鼻,他认为这是地方实力派剿共不愿意出力的体现。等到何应钦代替鲁涤平之后,**有一个将领叫戴岳的又向何应钦提出了这个建议。戴岳的建议书受到何应钦的高度重视(这起码说明何应钦在军事上还是要强于委座),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发,提倡“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”的战术。从江西赣江向东延伸至福建建宁,修建了一条800里长但没有完全连接的弧型阵地带。这是国民党最初大修碉堡的开始阶段。
但红军按茅则冬的军事思想来打仗,用“先打弱敌,各个击破”的方针,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。这一失败被江结時认为是碉堡战术的失败,所以到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围剿,**采用的是“分进合击,长驱直入”的战术,不再依托堡垒而是进行运动战,但失败得很惨。在第四次“围剿”中,以陈诚的嫡系组成的第一纵队第11、第52、第59三个师几乎被全歼。这促使一些黄埔出身的嫡系将领对“剿共”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。
在当时有一场宜黄县黄陂蛟湖战斗,第52师参谋长柳际明面对红军潮水般的攻击,在整个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状况下,指挥该师辎重营,依托村庄构筑工事,奇迹般地得以逃脱。柳际明本为黄埔军校工兵科教官,善筑工事,由此**第三次提出实施碉堡战略的建议。第18军副军长罗卓英也意识到工事的重要性,提出“多流汗,少流血”的口号。
陈诚总结各将领的建议,将碉堡战略的好处归纳为五点:1.主动在我,攻守可以自由;2.后方可以确保,民众可安然来归;3.供军难以向共区之外获得物资;4.我可省却防御兵力;5.供军之狼奔豕突之惯技(指红军的大范围运动战)无法得逞。在此基础上,陈诚进而提出“碉成民安”口号。也就是说,**再一次意识到要用碉堡来对付红军的运动战。
在这一思想转变的过程中,有两场战斗对**启发很大。1933年3月21日,红一方面军在宜黄东陂草台岗歼敌第11师大部和第9师一部。红军主力七万余人顾不上打扫战场,迅速向北进发,以林标为总指挥,展开攻取乐安县城的战斗。乐安守军为敌第43师的孔令恂旅共5,000余人。这个43师是个杂牌军,战斗力较差,被作为后方守备部队,此时刚划归陈诚纵队指挥。**虽然在附近的崇仁地区集结了7个师的兵力,但慑于红军的打援战术,不敢迅速赶来救援。
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!请关注微信公众号!:ei222(长按三秒复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