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军政之事上,曹丕以往对司马懿都是言听计从。但这次,他对司马懿攻打潼关的建议却明显表现出了怀疑之情。曹丕当着众臣的面问道:“太师啊。汝是不是忘记了潼关是何等一座雄关固垒,而且潼关之前还有张辽军的大营。别说潼关了,此前张燕领着数万大军也就堪堪将张辽挡住。现在要他攻下潼关,这不是白日做梦吗?”
司马懿却自信满满的回道:“陛下放心,梁军的兵力某反复估算过。他们全部能调用的战兵,也就是所谓常备兵团,即使在不农不桑,全民动员的情况下,最多也就十万出头。现在仅南阳就有五六万这样的梁军战兵。在加上他们还需在化外番地以及豫章,江夏,晋州等边防要地屯守这样的战兵,所以他们在潼关的人马不会有多少。即使人数很多,但相当比例肯定是战斗力颇弱的屯垦兵。按照此前的军情,弘农的张辽军也就万人上下,现在又抽调了五六千兵马去了颍川。那么应该只剩下四五千人。而夏侯渊并张燕还有三万人马,接连攻下梁军的弘农大营和潼关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看到曹丕还在犹豫,司马懿又补充道:“我们若不这样做,而是将全部可调用的兵马去增援方城。这些援兵赶到方城时,方城万已经被攻破了,号称十万的梁国大军从方城涌入中原,我们这些援兵不是正好送到对方的刀口上了吗?而且那五千上下的梁军孤军也用不着数万大军前去围剿。他们若是顿兵在方城城下,几千人马就能将他们击溃。”
司马懿一席话不仅将曹丕说的心服口服,满殿的文武重臣也不住的点头。此时曹丕心中已做出决断,但他口中还是故意道:“众卿觉得太师此议如何?”
曹丕话音刚落,立刻听到一个声音响起:“陛下,臣也附太师之议!”,曹丕抬头定睛一看,原来是自己的叔父曹洪。
“好,就按太师之策。朕诏令夏侯渊合张燕的三万本兵马,除调拨出两千战骑增援方城外,其余兵马全力进攻,务必短期内击溃弘农之敌,攻取潼关!”
……
夏侯渊在数百亲骑的簇拥下冲入了梁军弘农大营,跟在他们后面的是魏军的滚滚铁骑洪流。他们在闯入两军大营时,没遇到任何抵抗。
对此,夏侯渊并不感觉奇怪。因为此前就有魏军斥候来报说,经过连昼连夜的监视打探,发现梁军大营似乎已没有什么人了。紧接着他就收到了从邺城发来的曹丕诏令以及司马懿的书信。夏侯渊不敢再犹豫,亲自带着所有战骑冲向了梁军大营,一探究竟。
冲进梁军大营的夏侯渊和他的亲骑连续挑了三座营帐,里面果然空空荡荡,连个人影都见不到。他立马当场,自言自语道:“果然被司马懿说中了,梁军确实在潼关方向上没多少兵力了。撤兵却不拔营,就是在故弄玄虚,隐藏他们兵力已十分薄弱的劣势。”
续而,他猛然想到,若让这大营中剩余的梁军安全撤回潼关,与潼关原有守军合兵在一起,自己攻克潼关的难度岂不大大增加。想到这,他立刻吩咐身边的副将,让他回营等张燕的部队到达后,合兵直扑潼关。而后他又对令兵吩咐道:“传令,全军继续追击逃窜之敌,尽可能的在他们退入潼关之前歼灭他们!”
近万魏军铁骑在黄土地上腾起遮天蔽日的滚滚黄尘。他们快马加鞭,从清晨追到日落,梁军的身影总算出现在夏侯渊的视线中。对方皆是骑着怪鸟的步卒,这正是魏锋那支军团。本来魏锋应该是和张辽一起去袭方城的。但是张辽还是对潼关放心不下,就让他留在大营中,迷惑住魏军一两日后便撤往潼关。
见到敌踪的夏侯渊就如同见到猎物的虎狼,他一边兴奋的喊叫道:“儿郎们,加把速度,我们追上去,就能全歼他们。”一边在马屁股上又多抽了两鞭。但是他的兴奋之情随即消退下去,取而代之的是焦虑之情,因为潼关这道雄关的轮廓也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。
夏侯渊近万骑以极限速度向魏锋的鸵鸟骑兵冲来。坐在鸵鸟上飞奔的魏锋手心背心也全是汗,潼关已近在眼前,但是身后腾起的滚滚黄尘也越来越近,那万马奔腾之声已如同夏日奔雷般清晰可闻。
梁军的这些鸵鸟只能当做纯粹的运输工具使用,无法骑乘在它们身上作战。若是在这荒野之中,让魏军铁骑追上,那么他们只有一个下场,就是全军覆没。
双方越来越近,当魏锋的鸵鸟兵距离潼关还有三四里时,后面的魏军铁骑距离他们已不到百仗距离了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潼关的城门突然打开了,吊桥放下。一乘接着一乘的双马牵引的两轮战车从城中疾驶而出,这些正是魏军铁骑的梦魇---长弓战车。
夏侯渊远远的看到,心中也不禁一凉,但是他很快宽下心来,因为这些长弓战车的数量并不多,前后也就跑出了三十余乘。他立即吩咐令兵道:“传某令下去,让儿郎们尽量分散!”,随即代表号令的号角声陆续响起。
重箭挟带着嗖嗖的破空之声射来,冲在最前方的魏骑应声倒下近去三十人,这命中率实在是惊人。这些长弓战车中却还混杂着一个骑马弓射,胡须花白的老将。此人正是黄忠,现在他和典青是唯二能在马背上使用长弓的人。只见黄忠弯弓放箭,箭箭无须发。
此时,夏侯渊的军令还未完全传达下去,魏军骑队未完全散开。好几匹倒地的魏骑,又将后方来不及规避的战骑绊倒。